什么叫做“子力差”?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熟悉一下已有的一种说法:在五子连珠过程中,由于黑棋始终比白棋多一个子,所以黑棋必胜的几率是很大的。
这是我见过的唯一一种没有什么谬误的说法,但也有缺憾,就是太
简单了。我们自己可以先试着下一局白棋获胜的棋局,在还未五子成连的时候你看看白棋组成的必胜型黑棋需要多少个子才能达到
平衡的状态。这就是子力差最直观的例子。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描述就是:当先手形成必胜型时后手方需要用多少枚棋子可以平衡掉先手方的必胜优势,所用的棋子的个数就是先手与后手之间的子力差。先手与后手是脱离黑白双方存在的抽象概念,它既可以是黑棋也可以是白棋,因此我们在探讨黑白双方优势转换的时候面对的不是黑棋比白棋多一个子这个空泛的概念,而是在一个局部双方组型所形成的子力差到底有多大。当它在一个后手方可控的范围之内的时候,那棋局就会继续下去,当它失控的时候,胜负就区分出来了。黑棋与白棋不断的组型其实就是不断地在平衡它们之间相对的子力差。黑棋三个子组成了一个桂马的形状,白棋三个子团角,那它们的子力差很明显。拓展空间就是为了让己方的组型能赶上或者是平衡掉对方的组型。
在单连珠的情况下我所见到的子力差没有大过三子的,当先手方必胜型出现时,后手方最多需要用三个子才能平衡掉。也就是说无论是黑白哪一方一旦落了后手而对方将要胜利的时候都需要一次下三个子才能平衡掉对方的必胜型。当时我还有一点疑惑,为什么不是四个五个六个,偏偏是三个子就基本能搞定呢?后来才想起了一句话,“至少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当先手方实施攻击的时候,不是以一个点或者是两个点连成的一条线来进攻,而是三个点组成的一个平面,这就是攻击面,假设后手方可以一次下三个子的话,那
防御的面也就形成了,刚好可以平衡掉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旦落得了后手下场将多么的悲惨,后手方只能用一个点去平衡先手方的一个面,点比线差了一个层级,比面又差了两个层级,难怪在五子棋的较量中我们看不到多少极其激烈极其精彩的对攻而双方都能毫发无损的。
子力差这个概念不仅仅是存在于五子棋,其他的棋也有。但只有五子棋才能较为直观的表现子力差。我们下围棋时如果取得先手的一方一个子下去
得到了几目甚至是十几目的优势,我们能说它与后手方的子力差是十几个目吗?不能,可围棋也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全局问题,下N个子平衡掉这个局部的子力差,那到了下一个局部可能这些子力差就成了必胜型。围棋是通过组型的效率去占地,而五子棋则是通过占地的效率去组型扩大子力差。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国际
象棋的子力差更是难以表述,看过一本国际象棋方面的书,当下到一个布局的时候解释说先手方比后手方多3/4个兵的优势,可这3/4个兵到底在棋盘的哪个位置呢?就算它多出了一个兵,那也不代表先手方真的有一个兵在棋盘上,只是通过双方子力差的平衡才得出这样的结论。它的子力差与双方的占位关系密切。
五子棋的理论研究确实有些简陋,我想我们不能光是低头走路,还要抬头看看走到哪了。